热度 1|
孩子可以从《人民的名义》中看到什么?
欢迎关注葡萄姐姐微信公号“江南的葡萄树下”
我有时总会抱怨,为什么自己随笔的评分总那么不尽如人意。虽然只是自己瞎叫叫,但负能总会叠加起来,再加上周围同学受到表扬而给我的“精神打击”,前不久终于把负能量泄露出来。
那是一次随笔分享会,听着老师对同学们的随笔给出高度评价,我的心情越来越差,最后索性从课桌里抽出一本课外书,无所顾忌地读了起来。
语文老师很快就“潜”到了我身边,提醒我要好好听讲。我象征性地将书合了起来,然后不满地打开自己的作文本,嘟囔着“反正我写得那么烂”。老师皱着眉,拿起我的作文本,对我说:“写作基础很好,但还是欠缺了些什么。另外,作文也有些不精练。”
然而,我并没有领情,还因为情绪不好而将整番话的意思扭曲了。几天后,我翻开刚发下来的语文课堂作业本, 一片熟悉的字迹映入眼帘。这不是语文老师的字吗?
老师告诉我,我的作文写得也不差;我缺的不是写作技巧,而是生活的细节。我跑去向老师道了谢,老师微笑着与我谈论起来。这一次的谈论,也点醒了我——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生活的眼睛。
我似乎明白了,生活处处都是细节,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每一个场景,都可以成为随笔的起端。
学生:盛途
用生活的细节刷出你的存在感
读完你的信,我想起自己之前看过的一组漫画,上面的画标的时间是1996年,画面上一个妈妈拉着一个小男生的耳朵要把他拖进屋,小男生浑身是汗,不远处有一只沾满泥巴的足球;下面的画标的是2016年,画面上还是一个妈妈和一个小男生,妈妈拉着小男生的耳朵要把他拉到房子外面去,小男生紧紧抱着手机死活不肯出去。
如果学习只剩下课堂和书本,如果生活只剩下微博和微信,都是可怕的,因为这样的生活,无论你多么努力,你都刷不出生动有趣的生活细节,刷不出网络时代现实生活热火朝天的存在感。你的语文老师很厉害,一语中的给你把准了脉。
据说不久前的三八妇女节,我市一所幼儿园的老师请班里的小朋友说说自己的妈妈最喜欢什么,结果很多小朋友的答案“撞车”了,其中“撞”得最多的是两个答案:“喜欢玩手机”、“喜欢三生三世”。妈妈的生活细节一滴不落地全进了宝宝们的眼里。
最近这段时间,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掀起观剧热潮。这让人想起颇为流行的观剧鄙视链。据说,在观剧界,美剧位于金字塔顶端,可以睥睨其他一些影视;其次是英剧,然后是港台剧,然后是国产剧,然后是韩剧。这条鄙视链的形成逻辑,很大一部分考量是和现实生活的结合度。韩剧之所以垫底,是因为它几乎全是老掉牙的套路,虽然男女主人公颜值还不错,奈何情节和故事与现实生活相差太远,以致被男人们鄙视为情感鸦片。国产剧显然也有这个毛病,抗日神剧更因缺乏生活实际,闹出的笑话和破绽几乎都要被吐槽的口水淹没。在很多人鄙视国产剧的时候,《人民的名义》掀起这样的热潮,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它展示了当下的现实生活,更因为各种接地气的细节。
古代有个姓杜的四川人喜爱书画,珍爱着一幅戴嵩画的牛。有一天,他摊开这幅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幅画里画的是斗牛吗?斗牛时的牛力气全用在角上,尾巴会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太荒谬了!”姓杜的人因此感慨:“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婢女。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那个没有仔细观察生活细节就仓促作画的倒霉画家戴嵩也因此成了千古笑话。
“两耳不闻窗外事”固然是专心学习,但因为缺乏生活体验和生活细节,一旦写起文章来,恐怕也会闹出像戴嵩这样的笑话吧?
你说自己明白了“生活处处都是细节”,每一个生活细节都可以成为随笔的开端。说得真好,但我还是要提醒你——首先你得有生活,你得融入热火朝天的生活,去体验,才会有感悟,才会自然地流入你的笔端。
就像王蒙那首著名的诗歌《青春万岁》中写的:“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们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有那小船上的歌笑,月下校园的欢舞/细雨蒙蒙里踏青,初雪的早晨行军/还有热烈的争论,跃动的、温暖的心……”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妞博网
( 京ICP备09043213号-4 ) 统计代码
GMT+8, 2018-4-27 03:09 , Processed in 0.05632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